NFC 支付喊了很多年,一直是“只聞樓梯響,不見人下樓”,最根本原因在于產業鏈過于冗長且巨頭眾多,各家都想自己做標準。難得的是,中移動與銀聯、多家商業銀行達成了一致技術標準,在本次 MAE(亞洲通信博覽會)上展出了終端產品,于是我去現場體驗了一把。
一部手機、一個應用、一臺 POS 機,輕輕觸碰完成交易,連密碼都不用輸入,這就是中移動手機錢包應用的實際體驗。在錢包中,你可以整合 9 家銀行的儲蓄卡、信用卡(包括中國銀行、中信銀行、浦發銀行、招商銀行、上海銀行、北京銀行、廣發銀行、民生銀行、光大銀行),然后申請一張電子現金卡, 從儲蓄卡中轉賬進去,交易的時候使用電子現金卡,觸碰 POS 機完成支付。
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,電子現金卡支付上限為 1000 元,所以更適合小額支付,比如公交、地鐵等。更大的支付則通過電子儲蓄卡、信用卡完成,同樣十分便捷,只是多了輸密碼的動作。
獲得了終端、銀行的支持后,中移動的手機錢包具備高度可操作性。用戶只需滿足兩個條件:一是具備 NFC 的手機,二是 NFC SIM 卡,前者市面上三星、HTC 已經有產品上市,中移動打算今年出貨千萬臺 NFC 終端;后者用戶去移動營業廳,花 35 元兌換即可。
真正的難點在于商家那里,需要將舊的 POS 機升級。全國有 300 多萬臺 POS 機,這是頗為浩大的工程,要靠銀聯來推動。目前上海全家便利店已經用上了這種機器。
不過盡管產業鏈在技術上完成了統一,但是在應用上還是有一些分歧。比如浦發銀行可支持查找閃付 POS 機位置,其他銀行則不行,中移動作為浦發銀行的股東,為何不將這一功能內置到手機錢包應用中?這似乎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浦發銀行用戶。
中移動的手機錢包是基于 TSM 平臺打造,該平臺由中移動和中銀聯控制。交易數據通過 SIM 卡感應,數據存儲在 SIM 卡中,不會留在手機上,用戶更換手機時,數據更隨 SIM 卡,不會丟失。
關于 NFC 的盈利模式,未來有很多想象空間,我現場詢問了手機錢包的設計師,一位愛范兒讀者,他提供了簡要的 4 個方向:
- 未來可能 app 會收費
- 交易分成
- 商家的優惠券渠道
- 應用本身可向銀行收費,它好比虛擬商業地產,銀行就是入駐商家,地產空間有限
除此之外,大數據的挖掘價值就更高了,盈利方向有很多。
他介紹到,現在公交和地鐵都很歡迎電子錢包,雖然是政府控股,但作為上層的商家不會參與到收入分成中。對于他們來說,這不僅可以節省發卡成本,還可以提升城市形象。他說北京公交下個月可支持 NFC 支付,目前機器已經制作完畢。
轉載請注明:NFC之家 » 體驗中移動 NFC 支付